BASE DESIGN Language
English    简体    正體
 

光明的背後

Jun , 2003

撰文/黃懷德

不難從書報雜誌上看到歐美國家的城市街道,新舊建築物並存之間,不見矛盾與格格不入,反能感受時間刻劃後所呈現的歷史軌跡,這種迷人的氛圍展露,主要在於舊建物設施的維護,及國民的基本認識的水平。

在台灣,每年上百億的公共建設經費,造就了你我的生活品質和都市的門面,只是我們一直致力於新的建設,政府招攬藝術家或建築師競圖,選其優者落實於你我週邊,最近幾年台北市文化局針對幾個古蹟重整開放的案例,相對於新建物的產生簡直少的可憐,就連公車候車亭和路燈的新設都遠比舊建物維護來的頻繁的多,都市的容貌就這麼無助的畸形下去……,越來越冷,沒有情感,進而把原來應該來自於此的需求轉移到室內,關起門來。

舊的建設產物因為缺乏維護,讓人們更強烈的以為,需要新的刺激來造就生活品質,所以新的建物不斷的產生,這是較樂觀的看法之一。悲觀一點看,在位者或朝廷御用的藝術顧問根本不在乎這點,他們需要的是其中的獲利與地位的彰顯,藝術家及建築師為了生計,也不得不在被動的狀態下融入這變態的生產文化,有些甚至是在主動的狀態下參與其中,在此對他們處以鞭刑,不得上訴………。若能幫建築立面洗把臉,幫公車亭補補妝,為行道樹修修頭髮,在成本大為降低的情形下,也能給都市換上嶄新的面貌。

或許工程範圍太小無利可圖,或許心思用在即將發生的重大建設而無餘力一顧。下班回家的路上,走在人行道看著新的路燈明亮,側過頭去,一長排舊的路燈毫無維護,也沒拆除,就站在一邊罰站和新設的路燈大眼瞪小眼,走著走著,除了光明之外,還看到了黑暗。

118 / 1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