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ORY Language
English    简体    正體
 

大師可以批評嗎?

Sep , 2014

文/漢寶德

設計這一行,有一個特點,出了校門,就極少批評。有之,只是正面的推崇與評介,幾乎看不到對作品有負面的評價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是因為設計界特別需要互相尊重嗎?還是因為設計師大多都很鄉愿,不願意因指責別人引起紛爭。當然了,設計家多半需要業務的委託,本身有些商業色彩,為了爭取業務並順利完成,乖乖的做好自己的工作,能使業主滿意已經很不錯了,那有精神去管別人的閒事?

 

可是有一類的作品是免不了受到些褒貶的,那就是大師的名作。這是因為它們太有名了,業主們不免會用來做為衡量作品的標竿。只是這類的批評是在私下進行的,絕不可能出現在大眾媒體上。在公開場合,我們只有以非常尊敬的口吻來談論它們。因為國際名師的作品過了一陣子,即成為經典,我們只有學習的份。

 

在我念書的半世紀前,情形尚不至於如此。那時候,建築設計這一行,雖然現代主義盛行,卻有很多理論上的討論,因而涉及到批評。從事設計必須經過一定的思索過程,理性與感性的成份都是不可或缺的。為什麼要這樣設計?通常要有一套道理,就是理性的基礎。大師的經典作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。你可以有獨特的異乎常人的設計,但你必須回答「為什麼?」這樣簡單的問題。一般的設計師,必然是自學校學到最基本的推理過程,幾乎是人人都了解的。如果表現得有些突出,若不是來自經典,就是來自個人的創意。如為後者,你必須搬出自己的一番道理去對抗大師的經典作。

 

「後現代」是叛逆的時代,當時年輕輩的設計家,不能同意前輩大師的主張,他們要另創新局,就從批判開始,自理性上否定前輩的不可侵犯性,從而找出他們自己的設計理論。所以設計論述成為設計領域開拓者必要的工具,用以向大眾交待他的作品的合理性。這種態度使得設計界可以自由思考與創作,自行建構理論,不為大師的權威所繩。這是創造性活動很自然的發展趨勢,使年輕一代經營自己的天地。

 

有趣的是,在那個時代,這樣對前輩的批判被視為當然,純粹的因襲大師作品反而被視為愚蠢。關鍵之處就在論述的流行。論述使得自立門戶的設計家很自然的丟掉師承,理所當然的呈現新的形式。可惜這種風氣到了八〇年代就消失了,為新的形式主義所取代。自此以後,就是「只要我喜歡,為什麼不可以?」的時代了。

 

自此以後,批判的精神及必要性都消失了。

 

新時代的精神是價值的多元化,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張。創作者是以藝術家的身份,發揮自己的感官潛力,創造自己所喜歡的東西,從而推想別人也應該喜歡。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是極懂得如何自我膨脹的人。他必須有能力把自己喜歡的作品,在沒有任何理性說服之下,受到大眾的喜愛甚至讚賞。

 

最好的例子當然是西班牙畢爾堡的古根漢美術館。這座建築吸引大量國際遊客,我也不能免俗的親自前往拜訪。老實說。自設計的理論架構論,這座建築只予人以瘋狂的感覺。有趣的是我們只聽到喝采的聲音,行內偶有反面的評語,聲音也低得無人聽得見。因此這種唬人的設計就不斷流行起來,所謂名家就相當於稀奇古怪造型的創造者。為大家崇敬的大師不論在理性與感性上,都沒有被批評的可能了。

 

大師也受時尚的影響。北京的鳥巢式運動場是竹籃風尚流行的產物。竹編式結構與空間確實適合大型公共活動用途的建築,流行起來是說得過去的。可是我在上期「當代設計」的報導中,看到哈蒂這位大師在澳門設計旅館大廈的報導,居然把竹編的模式也套上去了。近來國際上確實時常出現竹編圖案的建築表面,在我看來與建築的三原則無一符合。這樣的大師作品我們不可以批評嗎?

 

54 / 1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