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ORY Language
English    简体    正體
 

審美,是一種安排。

Mar , 2018

文/Roy Huang


過去一年,從身為一個設計工作者的角度,陸陸續續分享了些入世且務實的觀察,諸如台灣的新設計與舊設計的相關現象,探討了台灣工業風存在的意義,談到了真正的設計與真的很想設計的區別,建議使用者站遠一點看世界,如何透過”問”,找出有價值的創意,匠人與量產的差異,設計互動中的信任基礎,最美的風景只剩下人的原因,沒”煮熟”的設計產出以及偷創意不能懶惰等等,有些針對大環境,有些則提醒使用者,有些是設計工作過程中的沉澱,從未談到任何有關於審美的問題。


為何不談?難道審美對於一個設計工作者及使用者來說,不是最重要的嗎?


審美很重要,但是美是個很空泛的概念,需要一些關鍵元件,讓概念形成構念,讓美這件事情可以被理解,進而被感受,才有方向,才有依據。因此,這就是我在過去文章中不談審美,而是先從各個不同角度談構念的原因。


殘酷的真相是,判斷一個東西美不美,不是我們自己覺得喜歡就叫美,美這個概念,事實上是我們的感受與這個世界互動之後的階段性結果,而這個結果與我們所聞所見,以及認知邊界的寬廣程度有關,它對我們的判斷與選擇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,所以,一個專業的設計師之所以需要大量的閱讀,多元的觀察,不斷的實作,就是在擴張自己的邊界,讓自己經由觀察的累積程度高於一般大眾的認知,進而鼓勵使用者的意願,甚至創造使用者的意願,幫助使用者判斷差異,然後讓使用者做出選擇,這也是判斷一位設計師是否專業的路徑之一。

也因此,我們要先有個基本的認知:審美,或者說美的設計,不僅是在表面做主觀的爭論,而在於安排是否妥當。


為什麼說審美是一種安排?

對於美的判斷,其實是一種對”安排”是否得當的判斷。

審美,有點像學英文,一個好的英文老師,會更多的鼓勵聽與說,先進入一個使用英文互動的環境,在這個環境下,能夠有效的理解外國人的交談方式與思維模式,獲得感受,然後不斷的練習,如果這位老師只是把教學重點放在單字的累積與解釋,我們的英文程度將非常有限,而這個教學就是不妥當的安排,這位老師也就稱不上專業。


判斷是否妥當,就有點像看電影,一部好的電影,會更多的帶領觀眾進入情境,在這個情境中,觀眾的感受會與電影中的每個結構產生互動,刺激與拓展觀眾的認知邊界。國片「海角七號」票房大賣之後,陸續出現了些以抬槓為主梗的電影,當這些橋段在我們已經很熟悉的認知邊界內不斷重複,感受就變得十分有限,甚至談不上什麼感受。

反觀好萊塢賣座電影「阿凡達」,我們覺得好看的原因之一,就是「阿凡達」成功突破了我們對電影的已知範圍,如同前文所述,電影人需要讓自己經由觀察的累積程度高於一般大眾的認知,鼓勵你的觀看意願,甚至創造你的觀看意願,幫助你感受各種影片的差異,然後你就能做出選擇,作為下次要不要再掏腰包買票的判斷。一部被我們判斷為不好看的電影,就不會賣座,造成片商的虧損,一部電影所投入的資源將被檢討,然後重新安排,最後刺激電影業轉型。反之,如果我們無法判斷一部電影好不好看,或者不覺得它重要,資源就會不斷的被消耗在相同的地方,不同領域的專業也就沒有整合的必要,於是就沒有刺激,也談不上改變。


相信現代人對於追求美的意願是很高的,但是,這個意願卻沒有反映在你我周遭的生活環境,原因在於,我們除了有意願,卻沒有意識到在追求美的基礎上,審美是需要學習的技能,而且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,與世界產生互動,鼓勵意願,創造意願,累積感受,擴張認知邊界,然後才能判斷差異,然後才有美。在空間設計的領域中,如果設計師只是談基本門檻的滿足,或者使用者只願意相信自己有限的判斷,兩者都拒絕理解或忽視與這個世界互動的結果,那麼使用者最終獲得的美,其實是不大容易被感受到的,所謂不大容易被感受到的美,簡單的定義就是:不美的設計。再直接點說就是:醜的設計。


所以,審美最終的目的,是幫助我們知道需要創造什麼,需要調整什麼,哪些部份要保留下來,哪些部份必須進入歷史,透過將已知與未知的妥當安排,讓資源更有效的投入與被利用,不管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,或者是外在的城市街廓,呈現一個更容易彼此感受與對話的狀態。由此我們就能夠更清楚的知道,美,事實上就是一個驅動進步的條件,而審美,其實就是用來判斷這個驅動是否能夠被有效生執行的技能
 

27 / 1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