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SE DESIGN Language
English    简体    正體
 

不負責設計講座 (一)

May , 2003

續三月號勞頓的序言
撰文/黃鵬霖

設計架構的瘋狂理解

綜觀時下島內抄襲主流的結構設計,或是煞有介事的數位建築,時興的原素和線條,在深究的看門道之下,不難看出其設計原理的事後諸葛,好似大夥都私淑萊特,一脈相承 ; 反覆顧盼,又令人覺得像極了期未考作業。
歸根結底來思考,學院的原理原則,似乎全然未反映至實務面。更甚則背道而馳,讓人覺得是工業化的八股文充滿了華麗辭藻的裝飾面,但內容都空洞的言不及義,辭溢於情。也像是騷又像是詞,長篇大論,情愛、愛情、情情、愛愛 ; 如果是敘事或情境描寫深刻也就罷了…。
端正如此八點檔的設計架構,讓我們簡要分析一下學院理論的實務面,便容易回到設計的原點。


設計架構的原理界定

當 一個設計發想產生之前,審美的基礎及實用的量化絕對是創意的先行。設計終究是一門商業藝術,前述比例熟輕熟重攸關風格,但兩者絕對是思考的第一要務。少了 實用的量化,雜誌便成了攝影集,照明便成水晶主燈 ; 簡單的說,雜誌的內容恐怕比美編來得要緊 ; 照明的色溫、照度及演色性似乎也比燈具本身的造形更需要檢討。但至於審美和實用的比重,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了。而比重雖然恐怕主觀,但順序絕對是客觀 的。一切審美的基礎,皆應行於實用的量化之後,因為設計畢竟是一門商業藝術,再如何經過加持的大師皆不能超脫實用於度外。

實用的量化

單 純的說,無論設計產品的形式為何,先行的檢討都脫離不了三個要件,也就是使用者 (User)、機能 (Function)以及環境 (Environment),少了三者的量化,呈現出的設計架構完成面,便屬純藝術的範疇,而不能再被視為是設計品了。且利用這難得的無的放矢簡單的說 說。

一. 使用者
使用者角色的檢討絕對是一個設計產生的原始核心價值。市場 (Marketing)、標的屬性 (Target)、群組分析 (Group analysis)是這個項目構成的主要依據,也是設計初期的客觀判斷。

二. 機能
在設計手段的基本論述上,機能是實用量化的最要緊原則,也是設計品產生的過程中最科學的一環。先需要檢討相當程度的工業化技術,也就是人因基礎 (Human engineering),以及複合機能 (Composite function),來達到機能延伸或機能簡化的設計目的。其後,才是瞭解材料特性,以及利用材料特性來討論機能。

三. 環境
環境和使用者的依存關係往往被設計者輕易忽略,而不斷經營設計品本身。環境的幾何關係畢竟不能單獨存在,細微如平面和立面材料的串聯以及機能的結合等,擴大至使用環境中,每個分子之間相對關係的檢討。然而,環境構成的三大要素不外乎平面(Layout)、3D特性(3D Space)、動線檢討(經濟和自然地理)等。

審美的基礎

談 到審美,不由自主的又想打一番高空。常聽到從業同仁們私下大肆?伐令人嗤之以鼻的勞力士業主(當然,這批爺們現大多淪陷於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),但如果審 美真是如此主觀的情人眼裡盡西施,那麼學院的審美論述價值何存?就是說,天賦已經決定一切,吾人又何需枉費青春,接受學術教育的養成與訓練呢?而黃金比例 若亦屬自由心證,其在乎數學及美學的背景又有何依據?亦則,科班課表中的”美學”及”造形”等學分,應該當時大多是在自習課或校外教學渡過便是了吧。我們 且將理論的審美概分為下列諸端,供業界諸公執行設計時臨摩謄抄之際,尚對我們偉大的業主有個說法,午夜夢迴時心理上也小有個慰藉。

一. 造形線條
綜觀造形線條無論具象與否,大多源取於原素的抽離,概 仿生或幾何、復古或形意。不動腦的精準如達芬奇的拷貝眼、或狂下線板大啖文藝復興(蓋”新古典”也)。 而高竿的如老祖宗的飛簷、浪漫仿古而科幻的法藍西龐畢度。

二. 比例
無論是幾近八股的對稱或偏斜到恐怕如編排出血,在同一個設計案中,由數大至毫微, 所構成的比例通常皆依循於同一個原理原則之下(忘了是哪一個哪一本的說法), 而比例的重覆或延伸,也被廣泛的使用於工業化的後現代思潮中。待續……….

121 / 131